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祥浩新闻 > 行业新闻
浅谈在国家审计中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19-08-05 点击率:

  来源:审计网

        大数据技术的特点是数据量大、数据类别多、数据处理速度快,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将多种数据综合分析,对比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当下,面对被审计单位海量的业务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来进行审计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手段。国家审计署在2014年成立了电子数据审计司,建立了国家审计数据中心,提出“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为大数据审计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结合现场审计,研究大数据在国家审计中的运用现状,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大数据技术在国家审计中的运用现状

(一)在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方面

        一是数据收集。按月在线采集财政部门数据或各部门定期报送各类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构建部门电子数据依法定期报送制度和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定期采集制度;二是数据分析。集中审计机关各方面人才联合攻关,对预算编报系统、预算指标系统、非税征管系统、决算编报系统等的财务和业务数据,集中进行多系统关联、大数据比对;三是分组核查。在审计开始前,统一分发给审计组各项数据表和疑点表,将数据分析形成的审计中间表和疑点表为每位审计组成员进行讲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统一召开进点会,统一分发自查表和自查报告提纲,提高效率和增强指导性。审计结束后,强化经验总结,形成数据采集转换指南,归集整理形成财政大数据审计模型方法体系表,为进一步深化大数据审计积累经验。

(二)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

        一是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据库,采集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数据、领导干部个人报告数据等,形成基础数据库;二是对领导干部实行分类。按权限大小、资金规模等把审计对象分类,分别实行一年一审或几年一审,或离任交接为主的审计模式,突出重点;三是搭建数据交换平台。搭建综合性审计作业平台,形成不同类别审计组内部统一的互联互通、实时交流通道;四是现场核查。对筛选出来的疑点问题线索,要求各审计组一一核查到位、一一“对账销号”,做好审计监督与跟踪。

(三)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面

        一是数据采集。依法采集土地、森林、水、矿产、环保等部门数据。在数据采集中,重点是数据要全面,同时加强大数据的保密工作;二是分析比对。组建数据分析团队,运用3S技术,对比分析数据,初步发现土地、森林、水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图斑和疑点数据,为审计取证提供数据支撑;三是现场核实。审计组深入疑点场地进行现场核实,具体核对基本农田占用、林地占用、热电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等基本情况,实现数据分析与现场核实相互印证;四是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审查违建拆除、高污染企业淘汰情况。大量浏览GIS系统中的地理信息数据,查看关停现状。调取执法部门的执法记录,在GIS系统中找到相应地址,查看违规建筑物拆除情况,并与执法记录时间相比对,发现未整改的问题。

二、在国家审计中提高大数据技术运用的措施

        (一)树立大数据审计理念。全面引导审计人员树立“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理念等新思维理念,拓宽审计视角,实现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全员思考,全员推进。

        (二)加强大数据审计平台建设。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采集涵盖各行业各单位各领域的财政预决算数据、政府采购数据、税收数据等。搭建一个平台,通过与相关软件公司技术对接,设计研发数字化联网审计平台。

        (三)完善大数据审计制度机制。要建立一整套规范有序、动态发展的运行机制,促进各环节的协调配合,从数据的工作制度,建立面向不同领域,覆盖各个行业,不断动态更新的大数据建设标准,为实现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实施、运行、维护和更新都需要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审计机关要积极招聘专业人才,对现有审计人员加大培训力度

        总之,运用大数据审计是创新之举,是解决审计全覆盖的关键,国家审计要以数据为驱动,打通数据源到审计计划、实施、终结等各阶段的审计业务链,真正使原始海量数据加工成为审计信息,进而转化为审计成果。